陳政高部長在全國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,要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,重視工程質量這個百年大計問題。這讓人想到中國建筑界“扭曲、失落和混亂”的現狀。“扭曲”指城市建設在方向上有偏離正道的“誤差”,“失落”指洋建筑師占領了我國的主要市場,“混亂”指我們在建設管理上存在缺陷。我國建筑工程全過程出現的質量問題,確實影響了國家的形象。今天,住房城鄉建設部出重拳狠抓建筑工程質量,是十分及時之舉。
在我國近年來頻現的“短命建筑”中,確有因質量問題或缺乏高質量維護而被拆除的。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度,可建筑平均壽命卻只有25~30年。反觀歐美等國家,雖然設計年限也為50年,但“百年老屋”隨處可見,英、法、美三國的建筑平均壽命分別為125年、85年和80年。那么,何為工程質量?從宏觀上看建筑是社會形態的物理形式,它體現在社會機構或棲息在思想上,任何不完善的建筑對社會及城市都是災難;從微觀上看,工程質量功能第一,其中安全性、舒適性、耐久性、可靠性都是衡量尺度。2000年前維特魯威在《建筑十書》中便揭示了建筑設計“堅固、適用、愉悅”的原則。現在的建筑工程更應堅守形式服務功能的原則,使美觀成為功能的承諾,讓行動成為功能的呈現,讓特征成為功能的最好記錄。
今日樹立國家建筑工程的質量形象,不能不環顧國內外的建筑“地標”,因為它們凝聚著當時最杰出的建筑智慧,印證著一段最偉大的精湛的建造傳奇:迄今已125歲(建于1889年)的埃菲爾鐵塔不僅用文化精神征服了法國,更展現了百年風雨后的風姿;倫敦標志性建筑大本鐘(建于1859年)、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(建于1937年)、南京中山陵(1929年建成)、北京人民大會堂(1959年建成)等,我們都可以從中讀到歷史、文化及現代科技與質量控制精神。
2014年,正值新中國成立65周年,我們在作新中國建筑記憶與反思時,是不是也該重溫“一五”時期國家提出的“適用、經濟、美觀”建筑方針呢?盡管當下對此有種種“過時論”之說,但它的方向與目標是要樹立國家形象的,是面向普通公眾的,是對中國工程建設百年大計有奠基作用的。無論是為民生服務、樹國家形象的“政界”,還是縱觀城鎮化全局發展研究的“學界”、貫徹正確建筑方針設計作品的“業界”,乃至城市開發建設的“地產界”,都應樹立國家質量意識,都要堅守住國家建設方針,都要服從建筑工程百年大計的愿景使命。